寻找一种东西 - - 它最好是光,温暖地穿透一切,同时能坚定地吸纳更多的光。

它最好有笑声,也应该有泪水;也值得我们为它哭,也值得我们为它笑……

查看: 3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2: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耿林莽

摘  要:散文诗之美,在于她提纯于高度的凝聚而精炼别 致;在于她的小感触和大视野的千丝万缕联系;在于她以美的思想,统驭全局的灵魂;在于她既能以轻捷灵活、又能以简洁多变创造诗意的结构之美;在于她以语言 的立体、朴素和明亮,创造非凡的意境。等等这些具有着相当美学动势的特征体现,都是散文诗所具备的生命品格,从而让散文诗作家们在创作中有着与其它文学体 裁相同而又不同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散文诗;精炼;小感触和大视野;思想;结构与语言


散文诗是美的文学精品,然而,却不能说,美是她的特点,因为美乃是一切雅文学的共同追求。因而,便派生出这样一个要求,可否进一步来探索:散文诗的美,美在何处?这其中,有些是与其他文学品种,尤其是与自由诗共同的,也有些,是她自身所特有的,创造性的“特色”。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想就个人的阅读心得和写作体会,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供研究参考。

一   关于精炼

什么是精?精就是浓缩,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美的结晶体。物质世界中的糖精、味精、香精,无不由高度提炼而得。凡精华所在,必是强力的,高 档次的。就美而言,就美文而言,就散文诗而言,她应该成为如唐诗宋词那样的美文学的高端,达到美的极致。舍此而外,别无他途。
“诗只说最主要的东西”,不可贪多求全。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是散文诗在选材、构思、结构和处理题材中的一个重要特 征,也是保证其精炼性的关键一环。正是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她本质上是归属于诗,而区别于散文的。诗是浓缩的,虚拟的;散文是展开的,写实的。对于散文诗来 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譬如写黄山,如限于如实描绘风光,难免于千人一面,唯有投入自身独特 的感受,才能写出“我心中”的“这一个”来。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 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

二   小感触和大视野

散文诗的篇幅以短小为主,鸿篇巨制,只占很小比例。在其发展过程中,便引起了一种错觉或误解,认为她只能写花花草草、身边琐事,一点“小感触”,这种认 识,至今犹有影响。据说是来自鲁迅的一段话。他在《自选集自序》中谈到《野草》的创作情况时,说到“小感触”:“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 散文诗。”而在《野草》英译本的序中,又说:“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很含混了。”
什么是鲁迅所说的“小感触”呢?稍稍联系一下他《野草》中散文诗的创作情况,便可迎刃而解了。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至于《淡淡的血 痕》,则是在北京发生了军阀段祺瑞屠杀爱国人民的惨案后所作。”由此看来,这些“小感触”无不联系着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或者乃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实 一点也不小。
至于《过客》,是以戏剧形式写出的散文诗,更渗透了他生命意识中无比辉煌的力量,有着崇高悲剧美的苍凉和悲壮。无论前面是野地、荒坟,是黄昏、黑夜,“我 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他“即刻昂起了头,奋然向西走去。”这里,鲁迅为我们树立的一个战士和诗人的形象。荆有麟介绍,鲁迅曾向人提及,《过客》是他 “在脑筋中酝酿了接近十年”才写出的,这就更非“小感触”,而是“大思考”了。即使小感触,受启发于一时的见闻,也必与作家的人格高度和关注社会人生的 “大视野”、“大情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水管里淌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人格决定着作品的高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小感触”联系着社会,与人生的“大背景”,来自于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家的胸怀决定了他的视野,作家的思考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大情怀、大视野以及创作中艺术操作的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出优秀散文诗来。
弄清了鲁迅所说的“小感触”的真正含义,不仅有助于澄清误解,也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散文诗“体积小容量大”这一精炼性特色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取决篇 幅的长短,而取决于内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水平。散文诗中出现了优秀的长篇巨制,是令人高兴的成果,但长篇必须有充实的内容和浩瀚的诗情为基础,无条件时, 不宜盲目追大求全。大而无当的沙上之塔,是很容易倒塌的,绝大多数的散文诗,还将以小中见大的短章为主,这也符合广大读者的欣赏要求。

三    美在思想

小感触也好,大视野大情怀也好,都离不开诗人的思想。说到这里,便想起“美在思想”这个命题,好像是诗人西川提过的。在研究散文诗美在何处这个问题的时候,这句话的提示作用,是颇为重要的。
对于散文诗作家来说,在生活中敏于发现,勤于思考的能力,也许比写作时的表现才能,尤为难得,也尤为重要。优秀的散文诗作家,必是一个敏于发现美和勤于思 考问题的人。不少散文诗作品流于平庸,或常雷同类似,缺少创意,多半由于思想的贫弱和美的发现力之缺失。在构思过程中,面对原始素材与纷繁思绪,如何将其 梳理、凝聚,以至创造性地组合结构,也少不了思想的凝聚力。以意为帅,才能掌控全局,使作品既凝练又舒展,既单纯又丰满。人们谈到散文诗的思想时,也有误 解。特别是流行过一种“哲理性散文诗”的影响,仿佛只有将思想直接说出的散文诗,才算有“思想性”。仿佛思想性是可以外加于散文诗的一件外衣,其实不然。 只有将思想置于美的内在构成中,视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成份,才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就一章散文诗而言,选这样的题材或那样的题材,这样写或那样写,对所写 的人和事,包括观察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投入的感情色彩,更不必说对社会现实中的是非,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哪一点都与作家的思想感 情密切相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理性化的直白语言表达,而是隐含于字里行间,通过意象,通过暗示,以夸张、变形、反讽等诸多技巧,艺术地、诗意地传达出 来。所以说,思想是统驭全局的灵魂,也是流贯全身的血液,渗透在诗性语言的字里行间。
从欣赏的角度看,美在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启示。有人认为散文诗的美在于某句诗语言的华丽,其实故弄玄虚的语言堆砌或炫耀,并不可取。美是真善美的统一。正义 感、同情心,人文主义普世价值的深入人心,已成为现代人审美观念中经常关注的内容。在现代审美观念中,对于一章散文诗,早已不满足于一字一句的啧啧称道, 而在意于一章散文诗整体上留下的思想感悟,情绪震荡和美感交流。优秀的散文诗带给人的,往往不仅是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且有智性光辉的照耀。彭燕郊先生 在他接受《诗刊》访谈时说过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说:“诗当然不能不抒情,但现代人的抒情生活在需要思考命运的年代里的人们的抒情,应 该是一种思考的抒情。诗当然应该美,以美去感染人,思想在美里,思考在诗里。思考要达到的是对世界的诗意的理解。”“思想在美里”和“美在思想”的提法不 谋而合。让我们记住散文诗这一重要的美学追求目标吧。

四   自由灵活的结构美

散文诗的文体命名有含混之处,使人误认为她是散文与诗的杂交或混合,其实不然。她是诗的发展和延伸,摆脱了现代格律诗韵脚与整齐句式等束缚,而取得了表现 更为丰富复杂的诗性内容的自由。她向散文吸取的最主要的东西,乃是自由度的扩展和灵活舒展的散文精神,而不是那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表达方式和由此而形 成的大面积连接的块状结构,等等。因而最足以显示散文诗文体特征,人们触目可见的最鲜明的形态,便是她那灵活自由,跳跃流动,多节段、快节奏,蒙太奇式组 合,留有广泛想象空间的结构美。有人称之为空白美,有人称之为建筑美,如今已为绝大多数散文诗作家所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已成为这一文本独特的美学形态。 当然不是唯一,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这种结构形式,是适应其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效应”,精炼地表达丰富内容的要求而产生的。不是一五一十地叙述交代,而是以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 细节或意象,画龙点睛地“点击”,以一当十地完成“任务”。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一种场景到另一种场景,迅速地跳跃转换。其中有许多“留白”,跨过 去,留给读者的想象去补充和连接。这是吸取了影视屏幕的蒙太奇技巧,是很现代的。读中国古典小说的人习惯了那种章回体长篇评书式的一字不漏的繁琐叙述,现 代人则可以从几个镜头的快速流转里猎得许多“幕后”的新闻,“内在”的信念。散文诗这种轻捷灵活,简洁多变的结构技巧,是非常聪明的创造。自由,灵动,快 捷,舒展,跳跃,流动,节制,洗练,以少胜多,用短小篇幅,纳丰富内容,足以和那些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相媲美。

五   语言:朴素而美

无论是精炼,或是思想性,散文诗的诸多美学特征,都需由语言来体现,语言是她的唯一载体。那么,从中国当代散文诗的语言形态来考察,便可以找到其基本面目和达到的高度了。
谢冕先生在纪念艾青诞生百年时写的文章中说:“艾青的诗歌语言单纯、透明而流动……艾青创造了中国诗歌的散文美。”正是艾青所倡导的诗语言的“散文美”, 为散文诗的语言走向,提供了启发。而“单纯、透明、流动”的朴素美和明亮的色彩,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也是当代散文诗语言的基本性格和主流姿态。
散文诗语言的自由舒展,质朴亲切,是由于选择了以现代口语为主要资源,而又适当吸引了古汉语中至今犹有活力的成份,构成了一种既有汉语的民族特色,又有浓郁现代气息的诗美质地。口语进入诗,是经严格挑选,净化、洗炼加工过的,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朴素的诗味。
散文诗语言的另一特色,是其内在的音乐性。这种内在音乐性,既不同于古典诗和现代格律诗的严格韵律规格,又不同于一般散文语言的芜杂和散漫,而是“韵在骨 子里”,看不见,摸不着,都在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随诗性起伏而跌宕而活跃着的节奏感与音乐素质。不整齐的,错综参差,比单调刻板的整齐更美:由内在节奏 形成的音乐感,比生硬拼凑的外在韵律更具有自然亲切灵活多姿的生命力。
语言问题是一个最难言说清的问题,我想还是从当代散文诗的优秀作品中,寻几段“样品”来看看吧。

篝火,把自己所有的有光有热有感情的故事
在一个冬天里讲完了。
留下!
灰烬。
留下灰烬,让人们去评说它燃烧的一生。

这是李耕的《篝火已燃完》。长句与短句的交错,节奏上的骤变,增强了表达感情的力度,既简练又急迫。李耕的散文诗常将理性与情感浓缩在一起铸成警句,一如压在子弹中的“弹药”,一旦“爆炸”,震撼力更大。

一定是一壶绿茶。
在清晨,在一夜浑沌的呼吸之后。
我想告诉你,我在我心爱的墨绿色紫砂壶里,放了一撮上好的云雾,沸水的激动后,我闻着那香。
就在这简单的清晨里,我独坐;太阳肯定正在升起,升起的还有园中几株新竹,它们有过黑暗里的奋斗。
我开始喝我心爱的绿茶了。
我一定不再守候那些个苦夜,晨茶是这样美好。我不会再在夜深的时候无眠,只为了一场青春的往事。
清晨,一壶绿茶。如果我想念谁,就从这壶晨茶开始。

这是周庆荣的《晨茶》,便是另一种放松的语境了。似乎散文化了些,其实这章散文诗的整体语境完全是诗性的。我所以选出,是因为这种温暖的,放松的,更多散 文气息的散文诗并不多见,完全不同于那些毫无诗意美,甚至比一般散文都不如的散文化散文诗。仔细品味庆荣的“绿茶”,当会有所领悟。

有椅子的地方,人们总会想坐坐,一片银杏叶子也想坐坐,
一片树杈间的月光也想飘下来坐坐。

这是张稼文的《在翠湖公园》,纯然口语化,异常朴素亲切,由于敏锐的诗感觉与想象力,便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秋天薄成了一页白纸,
花朵、蝉鸣都已被拿走,
河流消瘦下来,直到瘦成白纸上的一道折痕,
一只鸟正从这个秋天逃离,它的速度快过了一枚黄叶坠地的速度,
雪白的纸上,一丝秋意渐渐浓重。
这是陈劲松的《纸上的秋天》,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充满诗的想象,并使其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从这里看出,当代散文诗的语言走向,已经完全摒弃了语词雕琢和刻意装饰的老路,将“功夫”放在深厚内在诗意的追求上了。
至于散文诗语言的内在音乐性,我们还是来读读郭风名篇《叶笛》中的片断吧。

像民歌那么朴素
像抒情诗那样单纯,
比酒还强烈。

完全无韵,且不整齐,恰恰在这种语言节奏的变化中,产生了起伏跌宕的音乐美。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
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
有太阳的光明。

一种复沓的旋律,都是由多音节的长句逐渐递减为单纯的短句,这种搭配便形成了多变的美感。散文诗语言的这种既有诗的散文美,又富于音乐感的美学优势,是很值得珍视的。

                                                               2011年1月30日

                                            (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散文诗创作和理论走进高校学术领域并作为文学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一直是我的 心愿。因此,在散文诗的研究上,高校学术期刊提供的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 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散文诗论评,对于高校的散文诗研究意义深远。此篇系耿老第二篇给我学刊写的散文诗 论。前篇写纪念郭风先生的文章发在2010年第4期。耿老此篇写的剀切,真诚,观点明确,为散文诗的美学追求提出了看法。他强调散文诗之美,美在纯粹的灵 魂、横迈超绝的思想和非凡的动势体验;美在自由、朴素等功能。耿老的文章是用信寄来的复印纸文本,我将之打成电子文本后,与散文诗人陈劲松先生来来回回校对了多遍,对耿老的每句进行细读,推敲,确保不在打印上出错。这篇学术性很强的文论发表后定会如前篇一样在高校收到好的反馈效果。典藏于此,以飨读者!】

转自黄老勰博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