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张稼文的业余 于 2011-3-30 13:03 编辑
中外散文诗发展简史来源:互联网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中外在此之前虽有类似散文诗的散文,如我国古代的小赋、明清时期“独抒性灵”的小品文,国外欧洲 16世纪法国的蒙田小品文等,都不是自成一体的有意识创作的散文诗文体。也没有“散文诗”这个名称。因此,真正的散文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才有的。
第一个使用“散文诗”这一名称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特莱尔,他当时叫它为“小散文诗”。
1821年,波特莱尔出生于法国巴黎,六岁丧父,七岁母亲改嫁,从小孤苦伶仃,流浪,出游,参加革命的街垒战,一生都在灵与肉的苦痛搏斗中喘息。他无法抑制自己精神深处的激烈动荡,想望光明、理想、真爱、至美等“上升的意愿”,他生命的绳子两端就像各站着一个强有力的魔鬼,将他的心灵作为战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灵魂和情绪在锯齿下纷纷飘落,结晶为波特莱尔的艺术;一本是诗集《恶之花》,一本是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因此,波特莱尔的诗和散文诗,都是“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产物。
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出版于1857年,被公认是象征派开山之作,它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象征主义的开始。1867年,波特莱尔在贫病中去世,只活了48岁。他的散文诗于1857年开始在杂志上陆续发表,但到他谢世后3年才得以结集出版。书名《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是诗人早已拟定好了的。
波特莱尔的诗作,无论是诗或散文诗,都对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因之曾被投入监狱。他侧重于揭露生活的阴暗与丑恶,将“丑”划入艺术审美的范畴,冲破了原有的艺术道德价值体系,在形式上,主张用含蓄、暗示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事物在感官意象里如色彩、声音及嗅觉上寻找象征性的对应物,从而构筑出立体的通感空间。他的创作和他的文学理论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为20世纪初文学走向多元化,起了带头的作用。
波特莱尔在创作散文诗之初,曾说自己是受了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贝尔特朗的类似散文诗的集子《夜之卡斯帕尔》的影响,他说他“至少是第二十次翻阅”这本名著,并“萌发了试写一部同类作品的念头”,“写出一种充满诗情、富有音乐美、没有节奏和韵律,文笔灵活而刚健,正适合于心灵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散文诗来。(《致阿尔塞纳·乌赛》)
贝尔特朗(1807—1841),法国诗人。生于意大利,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意大利人,1829年移居法国巴黎,投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他的作品反映了在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的复兴倾向,但是又被视为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波特莱尔、马拉美等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写了大量的类似散文诗的作品,结集为《夜之卡斯帕尔》,有的人将它冠名为散文集,有的人将它冠名为诗集,后来的则将它冠名为散文诗集。实质上,它是散文诗的结集,只是在贝尔特朗时代,还没有用上“散文诗”这个名称。是波特莱尔第一个用了“散文诗”这个名称。(他当时冠名为“小散文诗”)波特莱尔有许多关于散文诗创作的文学理论。他认为不应把散文诗看作纯粹的“性灵”和个人的表现,而应看作是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应和”的表现,应当去掉情节和事件过程的“椎骨”,“不把读者的倔强意志系在一根没完没了的极细致的情节线索上”,他要求完全以消长起伏的情感逻辑来结构作品,“所有的篇章都同时是首,也是尾,而且每篇都互为首尾”。波特莱尔著有两部文学论著《美学管窥》、《浪漫主义艺术论》,其中有不少是论散文诗创作的。因此,可以说波特莱尔是第一个自觉用散文诗这一文体进行写作的诗人,也是第一个为散文诗创作进行理论建设的作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后世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从他以后,散文诗这一新颖、灵活而内含深刻的文体便成了世界性的。一百多年来,佳作迭出,生命不衰,已普及到了每一个国家。有人作过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奖以来,有20多位诗人获奖,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诗人是热心写作散文诗的,并有大量的散文诗佳作传世,甚至还有因散文诗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获奖的,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就是以他的散文诗《吉檀迦利》而于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西班牙诗人希门内斯于1956年获奖,他的代表作散文诗集《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和长诗《空间》为他赢得了极高荣誉。智利女诗人加·米斯特拉尔的散文诗不仅风靡美洲,也流传到全世界,她于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诗人纪德的代表作为散文诗集《人间食粮》(有称为散文诗体小说),他于1947年获奖。至于那些没有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文学巨星们一度热心写作散文诗的就更多了。如波特莱尔、韩波、马拉美、尼采、屠格涅夫、卡夫卡、高尔基、普里什文、赖特、马克·吐温、布洛克、纪伯伦、亨利·戴·梭罗、鲁迅、冰心等,真是数不胜数。下面我们仅就几个国家的部分散文诗诗人作简略介绍,以见散文诗发展的一斑。
法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文学哲学首先就是在法国孕育生长,然后发展到其他国度和地区。散文诗也是这样,首先是在法国滥觞,不过,散文诗并不完全现代主义,仅取其象征手法而已。
在法国,首先是贝尔特朗(1807—1841)大量使用散文诗这一文体,并卓有成效,有专集《夜之卡斯帕尔》传世。他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被视为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对波特莱尔、马拉美等人的影响很大,开了一代新文体之先声。
波特莱尔(1821—1867),是散文诗文体从创作到理论最终完成定型的重要人物,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又称《小散文诗》)奠定了他在散文诗发展史上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韩波(1854—1891,也译作“兰波”)是继波特莱尔之后,在散文诗领域创作颇丰成就颇高的诗人之一。在创作中,他转向自我探索,把人生、社会、现实在他心灵世界折射出来的黯淡光泽,凝聚在诗行里,不仅反映了他的心灵世界的激烈动荡,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诠释。他的散文诗散见于《地狱里的一季》、《彩图》、《醉舟》、《献给音乐》、《山谷中的沉睡者》、《灵光集》等诗集中。他与马拉美(1842—1898)、魏尔伦(1844— 1894)三人被称为象征派三杰。马拉美与魏尔伦都有不少写得很优美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散文诗传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