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刘光华的庭院 http://sszs.cc/?1989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留住手艺”的贵阳青岩古镇-|刘光华的闲散日记|

热度 4已有 576 次阅读2016-12-22 16:45 | 青岩古镇, 贵阳, 日记



       傍晚,贵阳青岩古镇的慈云寺,80岁苗族老人罗朝贵正在制做芦苼。

    慈云寺是“青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之地。慈云寺在古镇北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一进院、二进院组成。一进院坐西向东,二进院坐南向北,有戏楼、大雄宝殿等古建筑,属古镇古建精品之一。

       罗朝贵老人坐在寺内戏楼对面的走廊上,戏楼上,铿锵的锣鼓声中,一群年轻人正在练耍狮舞龙,跳跃转腾,玩得正欢。走廊不宽,墙上挂着一些苗家民族刺绣。一束灯光专门为老人照着光亮,灯光下,老人在专心手工制做苗家芦苼。拉一把木凳子坐下,和健谈的老人聊天。
       老人是地道青岩人,5代世居古镇,做芦苼的手艺传了下来。现在,老人的一个儿子、两个孙子都会做芦苼,老人还收了5个徒弟,都是古镇的年轻人。说起做芦苼,老人说:“关键是调音,音调准了,吹出的音才正”。 老人不仅芦苼做得好,也吹得好,说话间,老人吹起了芦苼。柔柔的曲子,在古镇悠悠响了起来。
       老人背后一幅民族特色鲜明的画上,书有“留住手艺”四个大字,甚是明显。


      在老人的芦苼声中,漫步古镇巷子。
      古镇的巷子很是特别,是用石头“砌”起来的。窄窄的巷道,地上是磨得光亮的青石板,巷子两边全部是石头墙体。巷子深幽,老宅斑驳,尽管时令已是冬季,但古镇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在巷子的脉络里穿行,鲜活了古镇。因为古镇的鲜活,丝丝冬寒,如秋之清爽,停滞了烦躁。
      静心宁神之间,恍惚听到了众生呯呯的心跳,并且顺着心跳的频率,在这个不冷的冬日,遇到了前世的自己。
      随意之间,古镇觅得一百年饭馆,名“金必轩”。卤猪脚、炸洋芋粑、鸡辣子、糕粑稀饭、豆腐圆子……传统美食摆放在当地人居家的枣红色铁炉子上,铁炉子里是燃烧的煤炭。守着店家灯笼里透出的桔黄色灯光,烤着热热的火,啃着软软香香的卤猪脚,喝着糯糯甜甜、泛着玫瑰香的糕粑稀饭,游客在古镇,过起了乡村百姓的寻常日子,在城里,这是难以享受到的。
        古镇的百姓味道,让身子开始暖暖的慵懒了。

    
     天,渐渐黑了。
        晚上八点左右,不多的游客散去,依山建在坡上的小镇显得人更少了,越来越安静。小镇许多商铺,都是本地人开的,房子分前后,临街的经商,后面居家。这些白天做生意的乡亲,太阳一落山,便关了店铺的门,回家过日子,比那城里忙得滴溜溜转的上班族,收工准时了许多。
       九点不到,街上的铺子基本都关门歇业了,偶有茶室,也是三两人,静静地说话。吵闹的演娱吧是没有的。自然,更没有画得很出众的一班美女,在街边吆喝着现代的营生。
       顺着夜色的小巷走去,遇上路人,大都说着本地话,牵儿背女,回家。有的住户,临街的窗户开着,时不时,传出聊天说事、喝酒划拳、教训娃儿和娃儿哭闹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儿时小城小镇里常常有的,很能勾起许多快忘记了的回忆。
       小镇的红灯笼很少,主要的巷子,灯笼都是白色,极象老式路灯发出的光,让人想起儿时每晚围坐在电灯杆下的小伙伴……
       “留住手艺”的青岩古镇,留住古镇百姓生活的同时,也留住了岁月和来客的魂。
        古镇之魂,在神韵。

△古镇的“慢生活”。

△古镇情趣。

△古镇“小院韵”。

 △生活的快乐。

△生活的气息。

△放学归家。

△古色古香,不失古时的繁华。

△古镇的百姓味道。

△质朴无华的小镇生活。

△走进古镇,回归自然,体验古风。

△留住了旧时光,留住了来客的魂。

△安静的味道。

△回家路上。

△古镇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盲刺客 2017-1-1 01:08
“丝丝冬寒,如秋之清爽,停滞了烦躁。”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7-1-8 17:30
留住手艺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7-1-8 17:30
华兄的长炮,抓的主要是美女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