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长的实权派
大理巍山的古雅芳香似乎一直从南诏国时代传到今天,使得今天的人们如蜂如蝶地来这里追寻那些流芳的遗迹。
但是我们的采访对象却是现实中的人物,毕国才,一所山村小学的校长。
山村叫做“草场村”,是一个以毕姓为主的不到百户的小村子。村子坐落在半山区,气候温凉,满目青绿,鸡犬交鸣,牛羊不惊。
作为只有一个复式教学班的学校校长,毕国才事实上是这个小村子的实际统治者。“毕老师”是所有村民对他的尊称,实际上他们在这样叫他的时候,心里等于叫他“毕村长”。
当我们到那里采访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不知哪个栏目于前一天刚采访完毕国才,小小的校园里,在醒目的地方贴着“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的首长”“热烈欢迎中央首长到我校指导工作”的大幅标语,墨迹未干,引人注目。
我们在毕老师组织的夹道欢迎的学生中间穿过,进入了这所不大的山村小学,当我看到那些标语的时候,我的第一反映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啊,人家刚刚接待完“中央首长”,我们又来打扰,会不会让人觉得厌烦呢?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毕国才校长最近以来,已经连续不断地接待了至少五六起前来采访的各种媒体的记者,他已经把接待的规格和礼仪程序化了,比如现在,两列身穿彝族服装的孩子们手持塑料绢花,用文革中我们常见的欢迎外国元首访问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仪式来迎接我们,你就可以据此判断,毕老师也是这样欢迎其他同行的。而把央视记者称为“中央首长”,又可以见出毕老师并非等闲之辈。
毕老师,个头中等,肤色黝黑,眼睛很大,眼皮很双,1956年生人,和我是同庚,这一点使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
在实际的拍摄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种经过一系列训练以后的组织化程序化。毕老师在复式教学方面的成就是在全国复式教学领域有名的,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开会或领奖,交流复式教学的经验,推广他的“互动式复式教学方法”。
所谓“复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法,它专指在贫困地区,在教师或教室、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把不同年纪或年级的学生们集中在一间教室里,由一个老师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的方法。上课时,学生分两组反向而坐,或同向而坐,但黑板划分为两个区域,比如一年级的看右边,五年级的看左边,一年级默写时,五年级听写之类,总之是互不干扰,各行其是。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毕老师在复式教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是所谓“互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错的罚唱歌跳舞,做对的大家为他唱歌等等。我们在拍摄教学实况的时候,这些情形都好象是经过训练以后,有条不紊地发生着,让我们都能够拍摄到。
但毕国才老师对教学方面的情况似乎已经不感兴趣,这方面他谈得很少,他谈得最多的是怎样带领群众改变山村面貌的话题。事实上在这方面毕国才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能人。
这个小山村罕见地实现了“五通”,即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高压电通、有线电视通。五通的实现,几乎全部是在毕国才的带领和谋划下完成的。村里的领导们,全都是毕老师的学生,他们的文化怎么也没有老师的高,而毕老师几乎年年都要出门,见多识广,因此,村长支书都是听他的,这一点,他们在采访中都表示心悦诚服,事实也证明听毕老师的没错。
在我们看来,这事实上是文化知识在这个原先贫困不堪的小山村的胜利,当毕老师把他拥有的文化知识和见多识广运用于改变家乡面貌的时候,这些东西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使得那些原本应该属于“官本位”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改变,它们臣服于毕老师的文化知识了,于是,那些项目一个个地做成了。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另外的因素,即毕老师是州里和省上的名人,他有许多“关系资源”,另外,毕老师还是省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等等,这些荣誉,又岂是那几个小小的村官可以比得的?所以,想不听毕老师的都不行,除非是毕老师不想管这些事。
因为五通是在毕老师的带领谋划下实现的,所以对五通的管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毕老师的事情,比如,高压电房的钥匙、磨面粉碎机房的钥匙在他手里,村里唯一的一部公用电话在学校里,有线电视机房在学校里,广播在学校里等等,小学俨然成为村里的政治文化中心,即使接待我们的伙食,也是在学校里办,村长支书等一干人马,早就来到厨房里帮忙,喝酒时我们才知道他们各自的身份。
即使在喝酒的时候毕老师也保持着一种矜持和谦恭,听着村干部们对他的夸奖,他只是微微地笑着,不动声色。不过,当他知道我和他居然是同年同月生人的时候,他开始兴奋起来,连和我干了三杯。
我们走的时候,毕老师照例组织学生们夹道欢送,“欢送欢送,热烈欢送!”在孩子们整齐而缺乏感情色彩的欢送声中,我和毕老师热烈地拥抱握手,我知道,从此我交上了一个在山村里的可靠的朋友。
果然,后来他到昆明来开人代会,就打电话找到了我,我们又一起去喝酒,他把学校最近又盖成的三层教学楼的照片给我看,我不禁感叹,仅仅一年多一点,他的学校居然又大变了一个样子,毕老师终究是个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