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稼文的散文诗
作者/方文竹
自己无意,上天却有意眷顾他,成就他,暗中向他输送源源不断的玉露琼浆。与众多的散文诗写作“自觉”者不同,张稼文“不知道怎样写散文诗”却写出了真正的散文诗。其中的文体启迪极具美学意味甚至暗藏着散文诗的全部密码,并对多年以来散文诗文体之争和当代散文诗的写作现场提供某种理论上的启发性和另类映照的价值。
与主流流行的“发现”散文诗不同,那只是一双普惠的眼睛,而张稼文则是“发明”散文诗,独特而迥异地挑战文体的边界,重新命名,刷新表达,提供新的元素,打破固有的观念,“散文诗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你不得不如此感慨着,或许你真的有点《不习惯》呢!“发明”散文诗与“发现”散文诗的文本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有着不同的文本生产机制和方法、面相、肌理。众多的人都在“发现”,不客气地说, 只是自我复制而已,而“发明”则另谋它途、自建体系,尤其对于散文诗这个文体之辨争论了几十年而今仍有疑虑之现象,“ 发明” 无疑于盘古开天地之功, 其要求之高、识见之远、功力之深,不是你所能想象得到的。
为什么说张稼文是“发明”散文诗呢?我曾论及过散文诗的“像”与“不像”,显然,看起来“不像” 的散文诗最能够抵达散文诗的内核,实现了文体的内部律动,形式上则为散文诗正位。
生活本无意义,意义是诗人赋予的。张稼文的作品似乎大多信手拈来,不费气力,不怕“细”不怕“小”,在你日常常见又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生发出火花惊悸的一闪,“太简单了!”或许这是你的第一感觉, 但是,转而一想又有无穷的意味荡漾着、融化着、渗透着,尤其是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融合一起,“看似不相搭,它们却几乎紧挨在一起”(《两棵树》), 极具解读的张力。语言干净,纯粹,质朴,清新,内蕴,化丑为美为媚,真的值得好好品味、咀嚼、深思。他的作品大多短章,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引注, 寓言,童话,对话,小速写,新闻报道,生活实录随记,道听途说,日常对话,甚至不妨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这其实构成艺术家的特殊本领),大凡一切的一切皆可入诗,都能够勾起作者的灵机一动,理趣横生,长镜头、完整或整合生活的虚假性和无力感,至多只是碎片的拼贴,具有现代性的色彩。形式上也别具一格,似乎消除了文体的分界,同样吸取众文体之精粹,不愧为散文诗文体的极致状态并极具美学意义。可贵的是,张稼文的写作还合谋了传统与现代或先锋, 或者说消除了传统与现代的分界,为当代散文诗的典范式写作。也可以说,以探索性写作成就了当代散文诗的光辉路向。
或许你怀疑张稼文作品的容量和分量,但是我认为,张稼文的“散打”“零打”“虚打”式写作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当然这里的“积”并非是加法和乘法而是无限制地“链条”下去,接近永恒却永远抵达不了永恒。有人不无幽默而真理地说:一位诗人的一生其实写的只是一首诗。因此,不妨将张稼文的每一章作品看作整体的抽出。宇宙真理是一点一滴达到的。我还没有看到谁像张稼文这样对于当代生活观察、表现得如此全面、细致、深刻!在他的笔下,现实获得了重组、二度创造,但仍然是现实的投影,真实非真实完全融会了。
张稼文的写作做起来却不动声色,控制能力极强,以致达到宁静无声、炉火纯青之境界。这些作品无疑是中国散文诗一道独行的风景。作品突出的一点是(也是张稼文惯用的手法):无关而有关。乐此不疲地玩着《近与远》的游戏,即将无关的事物嫁接一起,远距离地设置召唤、调动甚至挑战了阅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并使作品的意蕴增值。当然,现实梦境共为一体。张稼文的“现实”并非黏滞,而是实处空之,空处实之,灵气和心跳都让你触摸得到,如《一个梦》却极具现实性。
如果消除作品文体的分界而从共性观之,张稼文的写作优胜之处很明显:几乎都是现实生活,贴地气,化“高大上”为身体的气息,消解了作品的虚浮、空洞、无边而实现了有效的写作,为当代写作的功底实证。
(本文为著名文化学者、散文诗理论与创作双驱之方文竹先生为《那些小事情》作的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