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的庭院 http://sszs.cc/?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相册

收藏 分享 共 13 张图片

中午。 富民散旦大水井是个村子,村子在深山,是个古苗寨。 山里的太阳裹着清风,最适合晒包谷。苗家中年汉子张成刚的包谷籽,晒干了。 张成刚是苗寨的一位农民,两个娃娃的爹。 包谷籽小颗,个头很小,均匀出爱怜,金黄色。张成刚的家门前,几个简易的鸡窝,居住着四窝鸡,大大小小、打鸣的下蛋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有60多只。 包谷籽是用来喂鸡的。 应该是自然香。 鸡们的食,是这样来的。 金黄色的包谷籽装在箥箕里,五大三粗的张成刚从端起箥箕的那一刻起,细腻了起来。 被清风刮、太阳晒的包谷籽,嘎巴脆,通过张成刚一双厚实的大手,顺溜地钻进一个简易的电动粉碎机,欢快地打了几个滚,成了包谷粒。 张成刚心细,双手灵巧地几次翻滚,筛出了稍大一些的包谷粒,粉碎机再次响起,包谷粒均匀了。 门外,包谷粒一撒,鸡们来了,啄着叼着,长着身体。几只调皮的母鸡,还在张成刚脚背上啄了几下,咕咕叫着,然后,惊慌地跑开。 张成刚笑了,很开心。 鸡也很开心,有食了。 一阵风卷残云。 饭饱神虚,吃撑了的鸡们,多少有点懒洋洋,顺着墙跟角,昂着头,迈着绅士碎步,漫无目标地闲行,遇到坎或沟,扇扇翅膀,哦哟出几声,跳跳,约会的约会,散步的散步,把个张成刚留在原地,手里挰着个箥箕,傻乎乎地笑着。 张成刚笑得心甘情愿。 村里的鸡都是放养,满村子溜达,爱上哪里上哪里。村里的鸡聪明,太阳一落山,知道回家,门儿清,拐不走。 鸡是闻着包谷香回家呢,比起那狗,闻着自己的尿回家,高雅了些许。在这一点上,鸡有鸡的底线和品味。 鸡,坚持讲了原则。 坚持原则的鸡,在张成刚眼里,是钱。 张成刚还没笑完,媳妇儿从地里回来了。 媳妇手里挰着几把野生植物。晚饭,这东西往锅里一滚,打个糊辣子蘸水,便是城里人的稀奇。 在大水井,走出家门,随便抓把草,都是吃了不得病的生态野菜,寨子里好几辈人经常吃这东西,吃习惯了,不稀奇。 张成刚家有两个娃娃,大的是女儿,11岁,小的是儿子,3岁。和村里82户人家、257人一样,种包谷、山药、荷兰豆,养鸡养猪养羊,过着日子。 苗家这样的日子,在大水井过了刚好100年。习惯,就象一把野菜,一碗糊辣子蘸水,成了大水井的生活。 滋味。 离晚饭还早。 媳妇说,娃儿馋了,去镇上割点肉。张成刚很听媳妇的话,找个背带,连背带和两岁的儿子一起,往背上一甩,儿子爬到了背上,前面的背带结了个疙瘩,稳稳的。得,苗家汉子背娃娃,麻利。 苗家汉子张成刚出门了。 村子依然是那么宁静。 村里的小路上,房子的墙角随意摆着些石磨、背篓、锄头等用具,没有赝品,在青青的草丛中,陈旧出真实。 隔壁的老头正守着家里的两头牛,牛在吃草;在外做事的年轻人,骑着摩托,沿着村里的小路去上工;村里的小孩骑着单车直冲过来,张成刚喊了声:"慢点"。 这一切,张成刚熟悉得习以为常,就象村里人熟悉他喂鸡背娃娃一样。 几辈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村口,79岁的老奶奶龙秀美坐在石头上晒太阳。村长王雄昌正和几个镇上、昆明来的人聊着什么事。 村口有一块空地,是水泥地圈起的篮球场。村里有红白大事,乡亲们在那里摆板凳席。遇上高兴事,篮球场撒满又绿又香的松毛,老老少少便在这里喝酒,跳舞唱歌。 张成刚冲老人笑了笑,脚步快了起来,走得风风火火的,背着娃娃的张成刚,风度了许多。 张成刚背着娃娃,在小路越走越远,他的身旁,有好几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红梨村,小路两旁,踩一脚,都是绿色。大水井,除了村庄和庄稼,就是森林。 张成刚喂的鸡,还在村里逛悠,碾碎的包谷粒,在鸡们的肚子里消化了不少,鸡们在谷草堆里,寻找着散落的食物,或在青草丛中,啄着肥嫩的虫儿。就这么随意的一逛一啄,鸡就注定成了生态,涨了身价,尽管免不了要挨刀下锅,但卖价总是要往上涨一涨的,涨的幅度还不小。 天黑了,鸡们必定回家。 那时,张成刚的家里,飘起了肉香。 大水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