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马林先生的庭院 http://sszs.cc/?16293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格 心

热度 4已有 706 次阅读2014-12-25 22:54 |个人分类:美文赏心

    

                                                                                                                                     马林

    南北朝至隋唐,是佛学的全盛时期,武则天以后,除佛学尤其是禅宗之外,思想界只剩下晚唐以来进士轻薄无物的诗作,以及如南唐二主颓废无力之词。在此形势之下,时代需要并酝酿着新学的出现,以辟佛卫道,振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道”。这一运动肇始于唐代的韩愈,其在《师说》中如是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至孟子之道,孟子之后此道不复传焉。韩愈至宋代初期诸儒,重申“文以载道”,以为文不载道如虚车,不可以废弃“人文道”,否则佛教的“出世道”就要独统天下,从而使天下不复存在。

他们想复兴中国固有的道统,但这一时期的新儒学已经发生了变化,跟先秦、两汉的儒学有很大不同。唐以前的儒学,着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着重于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秩序,注重怎样处理日常生活,出发点是仁义和礼节。简言之,旧儒学讲人伦、秩序,偏于外;新儒学则多讲心、性,偏于内。因为重在思考善恶、是非的由来问题,新儒学深入钻研“性”,深入钻研“心,并由此而深入钻研“天”,这是在追求仁义或善的哲理的根据,同时以之为指导,决定应该如何“行”,即如何立身行事,以期成为圣人。这种深追“善”与“是”的风气到了宋明更加兴盛,终于出现了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文着重在陆王心学的探讨上。

天地间有一个理,即天理,而天理存在于人们心中,理学和心学从来都是一脉相通的。历史进入到宋明,儒学的演变越来越从外转向内,以至于可以说心即是一切,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不再于心外另树立一个天理。提出这种看法的是比朱熹晚生几年的陆九渊,他发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圣人的心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先立乎其大者,先立本心,先立仁义,既已先立本心与仁义,则只需一任其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此心自能应物不穷:“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心既是一切,那么所做的一切当然不必到心外去费心思;心既是本心,那么所做的一切自然是仁义善良的。

     心学的集大成者,当数明朝的王阳明。他十二岁问师:“何为第一等事?师云:“读书登第。阳明说: “恐未是,该是读书作圣人吧!二十一岁在京师,发愤欲做格物功夫,格庭前之竹七日不通,谓 圣贤有分。三十七岁在龙场驿悟良知之学,自是在贵阳书院传道解惑,讲其心学。阳明心学集中在其四句教里:“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人心自明,人心自灵。人心是天渊,像天空一样有日月行焉,本心是无善无恶的,原来是个未发之中。“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里是强调心的本来面目与本然状态,与佛家所讲的自性清净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个天常被私欲障碍,让天之本体尽失,加之人有习心,意念动处便有善有恶之分了,故曰: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而知其善与恶便是良知,阳明说:“……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这便是“为善去恶是格物”之意。需要指出的是,阳明此处的格物之义,实与朱子不同。朱子所谓格物,是指探究事事物物之本质、规律,阳明所谓格物,是指“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换句话讲,阳明的格物是“格心”,而“格心”就是“致良知”,就是“为善去恶”。所以“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二者必须达到“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不知不是真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阳明深知今人学问,往往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比如脑子里面有恶念,以为并未付诸行动,便不去禁止这恶念,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即是行,一有恶念立即从心中彻底根除。同时,当你有了一个善念的时候,一定要去“致良知”,不能“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病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当一个人具备了“良知”,“知行合一”地去“致良知”的时候,这个人就可以成圣。阳明认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只是因为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蔽。先生曰:“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可见孔子是圣人,伯夷、伊尹也可以是圣人,连普通人也可以是圣人。佛教发展到慧能,人人可以成佛;儒学发展到王守仁,人人可以成圣。钱穆先生总结得好:“必待要到人人作了圣人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这样的社会,也才是理想的社会。人人分工而合德,人人平等而自由,各还他一个天赋的才性之真与本心的好恶之诚,而各成为一圆满无缺之圣,这又是何等美满的社会与人生啊!”

    欲达此光明之境、圆满之地,唯有此二字----格心。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马林先生 2014-12-25 23:02
致良知
回复 松吉多吉 2014-12-26 00:01
受教之余,却见许多似是而非
回复 捻花微笑 2014-12-29 17:28
稽首当拜王阳明!
回复 张稼文的业余 2015-1-2 00:14
“人心自明,人心自灵。人心是天渊,像天空一样有日月行焉,本心是无善无恶的,原来是个未发之中”--学习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