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刘光华的庭院 http://sszs.cc/?1989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相册

收藏 分享 共 33 张图片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瘦长的手指,把刚从箱子里拿出的皮影,排列在舞台的工作台上。 老人一边忙着自己的活,一边吆喝着舞台上的其他人,摆放着锣鼓等其他道具。老人声音哄亮,边说边麻溜地整理着皮影。 不一会儿,近百件皮影按老人的意思,归位在了工作台上。 老人熟悉他的这些皮影。 老人的皮影有鸟有兽,有花有草,有各色人等,各种兵器,还有皇帝的宝座。 2014年7月12日,晚上七点四十分钟,在易门会议厅,皮影民间艺人王文跃的演出,即将开始。 王文跃今年64岁。 64岁的王文跃,背驼了。 王文跃是彝族。 舞台上还有8位系着红领巾的孩子。 孩子们是王文跃的小同乡,都是易门铜厂小学的学生,大的12岁,小的10岁。 一块透亮的白色幕布、一盏明亮的灯、一堆深色调的皮影道具、一只鼓一只锣、一块惊堂木……一个驼背了的老人,一出皮影戏,一切都沧桑显现。 舞台上,红领巾耀眼,增添了喜色。 8个小孩,向王文跃学皮影,学了一年多了。 王文跃爱上皮影,比这群孩子还小。 他七、八岁时,跟民间艺人李长显、李贵生学皮影。 从此,皮影成了他的生活。 聊起皮影,这位乡音很重的老人,说起了普通话。文革时,不准演皮影,年轻的王文跃就躲在蚊帐里,点根蜡烛,玩得不亦乐乎……现在,玩场多了,邀请皮影表演的人,渐渐少了。 逢年过节,农闲时分, 铜厂乡和铜厂乡周边的乡亲们爱看他的皮影戏。四大古典名著片断、精忠岳飞等,是乡亲们的最爱,有时,一演就是一通霄。说到这,老人笑了。他开心地说:皮影从广东传到易门,唱腔落了地,唱戏的腔调有一窝风,花灯调等10多种,大家喜欢听,就是嗓子唱哑了,心里也高兴。 老人笑起来,脸上红光了许多。 八点整,演出开始了。 尽管隔着演出的幕布,8位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丝毫的懈怠,从幕后认真排好队,走到幕前,和观众打招呼,介绍自己。 锣鼓响起,演出了一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王文跃老人坐在后台的小板凳上,满足地看着孩子们表演。有王文跃在,孩子们心里有了底,配合默契。 此时的王文跃,很安静。 十多分钟后,孩子们演出结束。 短暂的寂静后,助手王绍祥敲锣,兼顾着拍打惊堂木。一名学生打鼓。鼓声、锣声、惊堂木声,节奏感极强。 很安静的王文跃不安静了,精气神霸露。 白色幕布前,王文跃双手轻巧而凝重地拿捏着皮影,弓着腰,身子略微往前倾,脚步和手上的皮影,协调地配合着,双于拉出交叉的一道道弧线,皮影准确地落在幕布该在的位置上。 随之,他飞快地抓起工作台上的皮影,又一番翻滚飞扬,幕布上,道具摆放到位,角色星罗棋布,粉墨登场,大戏《兵困牛头山》开始了。 幕布那头,是观众。 观众看到的,是皮影,他们看不到幕后这位演皮影的老人。 王文跃,在幕布后面,照亮皮影的灯光反射,把他的身影,投射在舞台的后面。 他的身影,被灯光拉得长长的。 亮亮的灯光下,老人的头发,很白。 舞台是王文跃的世界。 配合着皮影的跃动,王文跃用易门方言,说着唱着。戏到高潮之处,老人飞快转过头来,示意着锣鼓,跟随着他的节奏,敲打在点上,铿锵有力地讲述着精忠岳飞的故事。 锣鼓的节奏声、皮影的演移、乡土的说唱,被王文跃的灵魂摄捏在一起,浑为一体,扬扬洒洒地迸射出来,成了艺术,讲述着许多精彩的传统故事。 这是王文跃一个人的舞台。 问了老人有关艺术传人的事。 老人答:有。他指了指8个孩子:他们。 随之,老人又说:就怕娃娃们长大了,走了,丢了手艺。 老人的朋友兼助手,今年也是64岁的王绍祥说,王文跃以前收过徒弟,长大了,去城里打工做生意,不演皮影了。 铜厂小学老师叶晓林说,组织学生向老人学皮影,学校将一直坚持下去。 皮影传入易门,是清乾隆年间的事,迄今已有260年的历史。 在易门, 老人是目前唯一会制作皮影道具,又能熟练表演皮影戏的民间艺人。 王文跃担心,学皮影的娃娃们,长大了,离开铜厂彝乡。 64岁的王文跃,背驼了,头发花白。 演出,还在进行。

12下一页
上一组 下一组

其它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