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相机即护照

已有 442 次阅读2019-3-25 11:27 |个人分类:春与秋代序| 摄影, 学习, 父女


“嗨,当兵的!”整部电影里,我只记得这句台词,被配音演员李梓以磁性嗓音说出,它属于银幕上那位野性美人叶塞尼亚,她和她的族人,流浪四方,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受讲座名称和海报风格吸引,听了一场“自由之子——寇德卡”。虎良灿先生成竹在胸,在台上有序、激情地讲述约瑟夫·寇德卡,一位作品里蕴含撼人能量、闪耀人性光芒的捷克摄影师。凝视那一幅幅黑白光影,聆听的我津津有味。


听众大多非常年轻,年轻得难以对1968年8月的布拉格那座城,以及罗马尼亚的那帮吉普赛人发生好奇,他们也太忙碌了,忙着用在讲座席中低着头刷手机屏杀时间来“节省”时间。





1980年代流逝已久,当讲座者例举“银幕上的叶塞尼亚”“梅里美小说里的卡门”“普希金诗里的茨冈人”……对吉普赛人加以说明时,他没能越过面前一条深深的代沟。

台下,揣着一颗老灵魂的我,有点儿惆怅。并且,我希望寇德卡的流亡经历,不会在一心n用的收听中被理解为“诗意”,以至于那些摄影作品里的悲剧意识和抵抗媚俗的痛苦历程,被降格成某种苍白的情调。

❀     ❀     ❀

爸爸读报细致,见到马克·吕布“中国”题材摄影展在本地开幕的消息,招呼凑时间一道去看。他还记得几年前,我们曾同往五一路当时的省博物馆欣赏过这位老先生的作品。



与寇德卡同为玛格南图片社成员的马克·吕布,奉罗伯特·卡帕和卡蒂埃-布列松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在取法这两位师长各自的新闻主义方向和艺术趣味方向后,他与他的同仁们共同开辟了报道摄影的新路——成为“记者-艺术家”,拍摄更具个人风格和艺术性、审美性的作品。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相机积攒下大量关于中国的细节、印象。CGK美术馆内布展的装修味道尚浓,难免催人脚步提速。尽管看得有些潦草,我还是边看边想起了德国美术史家雷德侯,恰恰以一双“他者”之目,提出了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模件化”,同样地,“老外”马克·吕布镜头里,中国的自然、街头、人、物,那些悄然的发生所制造的哪怕再细微不过的声响,被摄影家这名“局外人”一一捕捉,并传递给了世界。个中滋味,此刻,令我们这些置身其间习焉不察者面对帧帧相片,驻足会心或惊心。


(当天,展览暂停了一阵子,因为有“中国的马克·吕布”之称的云南摄影家吴家林的到来。但见嗡去与之合影者众。去年有一天我买完菜,迎面见一人胸前挎了带可乐标的相机,哦,吴先生和他的莱卡!想尾他走一段,看看摄影家如何发现题材,到底放不下自家的厨房,只能作罢。他斜挎包上系一个白色布袋,不知装的什么。)

受展览激发,爸爸提议不如也实践实践,咔嚓两张。“影像的优美平衡”“镜头语言的讲究”都是学问,“日常的惊奇”“决定性瞬间”可遇不可求,唯一的自我安慰是:无论我们拍摄什么,取景器后那只眼睛,认真、温和地注视。

“相机端多嘚,你看你呢鱼尾纹已经熨不平啦……”爸爸这句嘟哝,让人禁不住“哈哈”:“是呢噻,‘这是爱呢代价’!”






























❀     ❀     ❀

上周末见到L老师,说她有位小学同学大概是我亲戚,祖辈经营相馆,从前住在……

“哦,翠湖南路卢汉公馆斜对面?是我爹喊呢二老爹家。我小时候那座房子还在,雕花木楼,刷成绿色,后来攉了盖成烟厂宿舍。”

念初中时,爸爸送我和妹妹一个傻瓜相机。有一回,他对我说,如果咔到还可以的照片,有一部分是遗传基因起了作用,另外,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自己喜欢摄影,免得被误会是花花公子。“花——花——公——子”?!I服了我爹,他希望表达的是“戒骄戒虚荣”这个意思吧。

我和L老师的同学共有一个姓氏,这个家族,在近代云南工商业史,以及中国视觉传播史上偶被提及。往事如烟,我无意与之相认,只是当L老师提到这位可能的堂孃(不好说,万一人家人小班辈大)的名字时,忍不住赞:“‘自己’呢‘自’,‘洁净’呢‘洁’?人家这个名字取呢多有品质!”

“相机即护照”的说法,印象里似乎出自苏珊·桑塔格,最近,在任悦老师博客里读见有位摄影师劳伦·格林菲尔德这么写道:“相机是你的护照,它依照你的方式行事。它保护你,它命令你,它成为你到达一个地方,欣赏四处甚至成为参与其中的理由。平常,你不大可能和陌生人谈话,没有机会和他们接近——四目相对,然而相机让你从社会规则中解脱出来,是你开始你自己旅行的护照。”

身为一名擅长羞怯、寡言笨拙的摄影学习者,深受这段话鼓舞。同时,我诘问自己:图像与文字,它们各自以及复合后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在一个数字影像井喷、泛滥的超级流量包时代,你为什么要摁下快门?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