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 http://sszs.cc/?25282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青年 & 义举

已有 318 次阅读2021-12-13 17:20 |个人分类:春与秋代序


对昆明青年路的印象,和三件事情两位男士有关。一是父亲。他少年时参与共产主义义务劳动,集体清理那一带并栽种银桦行道树,“青年路”正得名于此。二是薪同学。1980年代最后一个小满前后,他问“放学咯想南太桥?”;1990年代,因他推荐,我在路口云南外文书店买下生平唯一一册语文教辅书。

 

长成的银桦因为枝脆易断、偶尔伤人,在昆明的一些路段陆续遭清换。青年路上那些保留至今,它们挺拔颀长,气质“同构”于我以为的青年。

 

决定购回那本语文教辅书,出于对身旁伙伴的信任,也图它“阅读理解”秘诀传授及训练部分的选文。其中一篇,多年后我认得了出自茨威格,写的是托尔斯泰墓,另一篇叫人恋恋不忘的,作者佚名,却予人启发最深,读张桂梅老师事迹时,我想起它,近闻本地 @风之末端 先生垂危被救助,我又想起它。

 

大意是:一所村小,学生需渡河前往。枯水季,孩子们自行趟过即可,雨季就麻烦了,于是,逢那时节总有一位男老师持之以恒背孩子们过河,保证教学正常、学生安全,事迹传扬开来,他作为先进人物调至县里教育局工作。接替他的女老师,一个清瘦的年轻姑娘,自己挽高了裤腿过河都还胆战心惊呢,于是,她不断地跑上级部门反映,也四处“化缘”,终于,一座桥落成,学生们往返再风雨无阻。女老师,在那乡野学校教了一辈子书。

 

我以为的“青年”,是人,也是精神。理想、活力、热忱、坚毅、创造、桀骜。我感佩现实中的张桂梅老师和故事里那位男老师,一个一个地去扶助,却更倾心故事里的女老师,一寸一寸地终于筑成点儿什么。我想象退休之际的她,眸中仍带不老的光芒。

 

去年夏天曾去信华坪女子中学,我鼓足勇气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前往与那些录入高校的小妹妹们一叙,聊聊“走出大山,沟壑周遭”这个话题,关于如何磨合、如何信念、如何绝缘“幻灭”,关于我这些年里的见闻与我自己一路的踉跄……关于永远不要荷上“自己过得不好,对不起张校长”的心理负担。

 

或许疫情妨碍了投递,未有回音。

 

对热心人士筹划、民间团体倡导、媒体平台宣传、市民读者襄助的 @风之末端 先生著作紧急义卖、雪中送炭活动,短期内1500册加印图书售罄,是好消息,也是一个冒号——罹遭大病大难,经济支撑之水要“经得起瓢舀”。

 

“医保”“医改”话题之外,我构想一种可以长久的援助,哪怕限于行业内、圈子内。该庆幸 @风之末端 先生的身份——作家、文化人、前媒体人、媒体名人……换成另一名无医保无社保的普通人,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同蒋律师交流了一下,她提出基金项目式行业救济公益制度建设的可能。威望者的发起、同行的慷慨(譬如自愿加入者每出版一部书之类,售出一册即捐赠多少金额,不必多,但求“众人拾柴”)、管理者的卓识无私、团队奉献的耐心、组织的美誉发挥、募集人的魅力……这一切,讲管理的有序,也赖办事人的仗义,而后者,在浮皮潦草、世故功利的“非青年”那里,剩得还多么?

 

“岁月静好”的信条里,常可识出自欺、暮气。

 

乐见喧腾、热烈的信息潮流过去后,落定的尘埃可以让每一个人微笑。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