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深水醉蛇网 返回首页

张稼文的业余的庭院 http://sszs.cc/?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每到驿亭先下马

热度 4已有 523 次阅读2014-7-19 19:51 |个人分类:秋叶集(2014卷)

 

 

 


  
“云中谁寄锦书来?”哦,“书”,即最早的“信”,所以常称之“书信”。今读见一文章,说文字记载的通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书信,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礼仪,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并未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提笔给远方的亲朋写封信吧》,作者王本道,《人民日报》2014719 12版)

惭愧,很多很多年,基本上没有提笔写过信件了。随之而来也就很少收着书信了。不是短信,不是彩信,也不是微信。说的是纸质的书信。

50天前(69),忽收得来自江苏南京一函,信封左下落款处是印刷体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撕开――“真是久违了,有二十多年没联系了。”

那笔迹,第一眼就辨出是王慧骐老师的。老师说,他从邻省朋友处得了我的地址。“散文诗我有好多年不写了,今年也是偶然的,一位叫萧风的军旅散文诗人约我写一篇对江苏散文诗综述的文章,我这才在最近几个月里重又关注起散文诗来,随后写了几篇对八九十代比较活跃的散文诗的相关情况的追忆式的文章。其中也为你写了个单篇,想发给你看一看。”

老师简述了他这二十年来的情况。最后说,“不一而足,反正忙到今年,也就告老还乡――退休了。”

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自己“文青时代”的尾声时期与老师通上信的。他给了我许多的指点和帮助。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90年代,现回头去看,我觉得那应该是自己的“后文青时代”,它与前段的“文青时代”截然不同。

在其附后的《你是我从未遇到的人――致张稼》那文章里,慧骐先生述及我俩还没有见或遇过――是吗?恍惚中,我依稀记起是见过或遇过老师的,而且一起吃过饭喝过酒。是在北京。还有王军()。那是冬天。是在中午。那顿饭有点贵,印象中是我大半个月的工资。是老师买单。而头天或再头天的风雪夜里,是还住在北京近郊一间出租房里的王军请我喝酒。

随后,几年后我也去过南京。但没有去找老师。那“后文青时代”,我自己渐渐地也是决然地与文圈断了联系――譬如,从未主动去拜访过自己认识或慕名的各地的老师和朋友。一次也没有。在12年前写的《阳光灿烂――六十年代生人的青春祭》里我这样记述过自己当时的情景和心境:

 

趁着单位和住宿地的第N次搬迁,刘梦轩跟那些各色各样的熟朋闲友很快少了往来。关门闭户,仿佛门外站着死神。

“泉涸……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这样,他一度极其的颓废与消沉。幻灭似的消沉。很长一段时间,在别人眼里,他换了一个人似的,相当寡默,了无朝气。以往那个率真纯朴充满活力的青年,已经死了,不存在了。

……

就这么回事:人生的一个阶段过去了。仅仅只是一个阶段,如此而已。生活在继续。

 

那次到南京,是受邀参加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服务导报》组织的活动。我一度是该报的特约记者。很快,工作变动,我放弃了这份兼职。一年后吧――从信中得知――老师调入该报任职。就这么巧。不,就这么不巧。擦身而过。

时光如梦。时光如刀。

上月末,又收到老师寄来的《雪落夜归人》、《友人》、《友人二集》三册。最近断续在读――《雪落夜归人》,已经是第二次印刷了。重情重义的老师的这部散文近作,让我欢喜、感动。

 

另,我与一些朋友们开办的业余生活原创信息(博客)网――深水醉蛇网(www.sszs.cc)约3年前就开通了新浪博客,但至今未发布片言支语。惭愧!

就以此文开个张吧。新浪博客之“深水醉蛇网”,将成一个窗口,一个驿亭。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2014719

 



相关:《你是我从未遇到的人 致张稼文》http://www.sszs.cc/home.php?mod=space&uid=4&do=blog&id=58001




 


路过

鸡蛋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